在美國大多數牙醫保險對預防性治療是100%報銷的,像是一年兩次的口腔檢查和洗牙。

通常第一次看牙醫會去家庭牙醫診所,診所內會有General Dentist(家庭牙醫)和Dental Hygienist(洗牙師)。一般先由小助手負責拍口腔X光片,然後洗牙師過來測量牙周囊袋的深度,洗牙。之後牙醫才會過來打招呼。

因為家裡有四個孩子,先生以方便為前提做考量,都是到鎮上的一家牙科診所。

我第一次去做口腔檢查和洗牙後,牙醫過來告訴我我的右下排最後一顆牙齒已經開始蛀了。但因為我的牙周囊袋已超過5mm,所以她需要先幫我做深度洗牙(deep cleaning )才能幫我處理蛀牙和補牙。

什麼是牙周囊袋呢?

當牙肉是健康的時候, 這個縫隙的深度是1~3mm, 此時不將此縫隙稱為牙周囊袋而稱作牙齦溝.

刷牙時, 若不藉由牙刷的角度或不同的潔牙工具, 清潔到這個縫隙, 便從這個地方藏污納垢, 一切病灶便從此處開始.而大於5mm時, 幾乎就可以確定是無法清潔到的了.

我的牙齒一向很健康,只有一段時間大約長達3,4年沒有每半年去做口腔檢查,等到牙痛才去看。那時已到了要抽神經做牙套的地步了。自從那時之後,我可是乖乖地每半年就去洗牙,所以一直沒有發現蛀牙的情況。

我想大概是來到美國後,吃甜食的機會比較多才會有蛀牙。

 

由於我在台灣沒經歷過深度洗牙這種牙周病的治療,問過先生的經歷和網路爬文才知道,這是在美國很普遍的醫療方式。既然不做深度洗牙就沒辦法處理蛀牙,所以只好勉強自己去接受了。

首先我的牙醫用的是塗抹的方式表面麻醉,臉部僵硬約兩小時後才漸漸恢復正常。深度洗牙結束後約了下次去處理蛀牙和補牙 。

補牙前我被告知要做局部麻醉,這次我請她用劑量較弱的麻醉劑。(在台灣補牙從來就沒有麻醉啊!)

這一次果然麻醉劑退得比上次快,三個月再去檢查深度洗牙後牙齦的狀況。

 

接著過了六個月再去牙醫診所,洗牙師幫我檢查和做完洗牙後,洗牙師沒說什麼,我想應該是一切正常吧! 然而牙醫一進來就告訴我,她要幫我做牙套,因為蛀牙的情況沒辦法再補牙。我被弄得一頭霧水,問了之後才知道之前處理的那顆蛀牙又開始蛀了。

當天晚上刷牙時那顆補牙的部分竟然脫落了!

 

整個過程讓我感到極大的不信任這家診所,從發現同一顆蛀牙到補牙及再次蛀牙,不過是九個月的時間就要做牙套( 這可是要花一筆錢啊 !) 。而且補牙竟然這麼快就脫落了!

 

我決定我要換個牙醫了!

先生是日本人,他認識一位日本牙醫,離我家約開車40分鐘的距離。先和醫生電話連絡,日本牙醫知道我的情況後,請我先向原牙醫診所要我那顆蛀牙的X光片COPY。

為了拿到日本牙醫需要的資料,雖然我對原牙醫很不滿,但還是客氣地表示由於我的英文不好,無法很好的和牙醫溝通,所以想要換到會說我母語的牙醫。(其實直接表明要換牙醫也可以拿得到,只是想到家人還會去那家牙醫看,所以表達地婉轉一些 )。

就這樣很快地拿到了我需要的資料。